四川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決策部署,大力探索和推廣以核心企業帶動為特征的應收賬款融資模式,有效發揮中征平臺聯通核心企業和金融機構作用,拓寬中小微企業融資渠道。截至2022年4月末,四川累計通過實現應收賬款融資8110.35億元,其中2022年前4個月四川實現應收賬款融資345.64億元,同比增長100.48%。
突出核心企業帶動,加強供應鏈企業信用聯結。按照“產業帶動作用強、處于供應鏈核心、應付賬款較多”的標準,四川在全省篩選核心企業。將核心企業向其供應鏈上游中小微企業開具的應收賬款作為質押標的,把核心企業的商業信用轉化為應收賬款的信用背書,解決了應收賬款真實性核實難、債務人確權難、信息不對稱等問題,拓寬了中小微企業融資渠道,提高了融資成功率,融資難度明顯降低。截至2022年4月末,四川已圍繞中征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形成67家核心企業,通過供應鏈帶動全省12941家企業在中征平臺注冊開展業務,其中中型企業2309家,小型企業7386家,微型企業2274家,其他類型企業972家。
突出業務系統對接,支持全流程在線開展應收賬款融資。推動將中征平臺、核心企業供應商管理系統、金融機構信貸系統三方直接連通,推動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加速核心企業采購系統與供應商供應物資的“貨、票、錢”日清月結,使供應鏈業務數據和中小微企業融資需求在各系統之間自動傳輸,提高中小微企業融資效率,使供應鏈中小微企業快速融資、低成本融資成為可能。企業獲得資金平均周期較傳統模式節省3-5天,銀行最快可實現當天放款。
突出金融機構參與,持續優化業務流程和金融服務。金融機構積極爭取上級行授信支持,逐步完善審批標準、貸后管理、企業現金流監管以及資產評估等管理規范,利用中征平臺融資數據開展企業“預授信”、批量化營銷等業務,基本形成了“征信系統+中征平臺+動產融資登記系統”一體化線上供應鏈融資業務模式。截至2022年4月末,共有2836個資金提供方在中征平臺開通用戶,其中絕大部分為金融機構。改進中小微企業應收賬款融資風險評估機制,在覆蓋風險的基礎上合理進行產品定價,創新推出了“融易達”“供e融”“速e通”等10余種信貸產品,為供應鏈中小企業提供了全方位融資服務。
突出政府信用示范引領,推動“政采貸”支持政府采購中標企業融資。發揮政府作為“核心企業”作用,成功推動綿陽市政府采購電子化系統與中征平臺系統直連,實現四川全線上政采貸“零”突破。財政部門通過中征平臺共享采購計劃、中標公告以及采購合同等信息給金融機構,幫助金融機構掌握采購合同的真實性。金融機構以政府采購供應商信用審查和政府采購信譽為基礎,向政府采購中標中小企業供應商提供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資金支持。綿陽12家金融機構已經完成向各自總行申請業務權限、開通用戶、申請產品等準備工作。5月10日,四川首筆全線上“政采貸”業務在綿陽落地,綿陽市商業銀行梓潼支行通過中征平臺向四川金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發放“政采惠E貸”77萬元。
注重政策引導激勵,提高各方參與積極性。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核心示范、多方參與”的原則,建立“政銀企+省市縣”同步推進的工作格局,連續5年制定實施年度《四川省應收賬款融資甘泉行動計劃》,明確年度目標,細化責任分工。實施金融支持政策,推廣“再貸款+應收賬款質押融資”模式,運用央行再貸款低息資金引導商業銀行開展應收賬款融資業務,為核心企業提供融資便利,降低經營成本。四川省出臺財政金融互動政策,將應收賬款融資納入獎補范疇,三年累計獎補18家核心企業、12家金融機構共計1.02億元,有力提升了銀行和核心企業參與應收賬款融資的積極性。